本报讯(记者 赵为)1月18日,人社部举行2022年四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主持发布会,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刘新昌、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人社部实施系列稳岗就业政策,启动实施四季度就业再攻坚行动,推动政策加速落地。通过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支出就业补助资金,发放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等,全年释放政策红利约4900亿元。开展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组织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出台零工市场建设意见,全面推行零工“即时快招”对接服务模式,目前全国共有零工市场3200多家。积极帮扶各类群体就业。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离校前组织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离校后开展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多渠道归集发布城乡基层岗位,帮助250余万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举办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加大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力度,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支持帮扶车间、返乡入乡创业园发展,截至12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78万人。着力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517万人。推进培训实名制信息化建设,公布41个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聚焦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开展补贴性培训,超过1600万人次参加。组织开展“10+N”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7万场。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服务,帮助5.9万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215万余人次。
社保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同比增加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全年基金收入7.1万亿元,支出6.6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7.4万亿元。为2687万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参保率超过99%。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稳步推进。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19个省份提高省级基础养老金标准。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实际投资运营规模1.62万亿元。出台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监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截至12月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83项全国服务。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覆盖96.8%人口。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7.15亿人,全年累计访问量112.85亿人次。
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印发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破四唯”“立新标”和优化职称评审监管服务新举措。特级技师评聘范围进一步扩大,首席技师评聘试点稳步开展。审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稳妥有序组织各类职业资格考试。优化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深入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建设博士后揭榜领题常态化对接平台。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和宣传推介。
举办近300期国家级高级研修班,新设30家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创新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组织实施80个专家服务团,新建16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扎实开展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选拔培养640名学员。出台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全链条构建政策制度体系。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全国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开展。组团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得21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
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企业用工指导和服务。召开平台企业用工行政指导会。企业工资宏观指导调控扎实开展。发布分职业、分岗位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继续推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制定出台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支持政策、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持续推进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调解争议。推进青年仲裁员联系企业常态化长效化。加大“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力度,继续在部分地区开展在线仲裁视频庭审试点。推动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实名制管理、总包代发、工资保证金、失信惩戒等制度落地见效。组织开展2021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从8月20日至2023年春节前在全国范围开展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总体平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展情况如何?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去年1月,全国统筹启动实施以来,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金收支总体平衡,制度运行平稳。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政策统一,劳动者与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22年全年共跨省调剂基金2440亿元,有效均衡了地区间基金当期收支压力,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养老保险支出责任分担机制,中央财政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养老保险投入机制更加完善。建成了与全国统筹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部省经办联动,更好做到“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全年共释放稳岗红利2713亿元
2022年先后出台了一揽子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措施,总体成效怎么样?发布会透露,人社部去年先后出台了三轮“降缓返补扩提”一系列阶段性、组合式援企稳岗政策举措,加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全年共释放稳岗红利2713亿元。
在延续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一年的基础上,叠加实施困难行业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缓缴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政策。通过内嵌征缴比例到信息系统,基本实现降费率“直兑直达”、缓缴“即申即享”。2022年,共减收失业保险费为企业减负纾困1590亿元。大幅提高稳岗返还比例,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由30%提至50%,共向787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97亿元,是上年的2倍,小微企业受益明显。创新出台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政策,政策实施7个月以来,共向530万户企业发放留工补助资金303亿元。创新出台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毕业季以来,共向52万户企业发放扩岗资金27亿元,惠及高校毕业生192万人。拓宽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范围,目前,已支出技能提升资金296亿元。
加快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后,如何推进落实?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人社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印发部门任务分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细。
重点是加快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将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建设需要,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等行动计划,加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技能、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同时从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组织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等方面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着力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
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开始在先行城市实施,进展如何?相关负责人表示,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启动实施。在各部门、各先行地区、各参与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和共同推动下,总体运行平稳有序。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发放失业保险待遇887亿元
如何继续发挥失业保险在保生活方面的作用?发布会上提出,人社部接续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创新政策和经办,最大限度保障参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2022年,全国共向1058万失业人员发放不同项目失业保险待遇887亿元。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继续加强困难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兜底功能。着力在保障范围上能宽尽宽,在保障水平上合理适度,在保障项目上全面覆盖,在保障群体上突出重点,在保障服务上能快尽快。
为老年人提供更暖心认证服务
在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方面有哪些便民化的举措?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2018年5月,人社部门取消了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目前,各地已初步构建了以信息比对为主、社会化服务和远程自助认证相结合的认证新机制,努力实现寓认证于服务、寓认证于无形,尽量减少对老年人的打扰。
目前主要通过大数据比对,人脸识别认证,社会化服务认证等方式不断优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认证的质量和效率,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