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 评论
助“尼特族”走出就业困境
2021-10-22 13:32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括羽
A+ A-

如果越来越多青年长期赋闲在家,不仅会带来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还可能引起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就业观念影响着广大青年求职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就业观念正了,就业的路才不会走偏。

据《半月谈》近日报道,“尼特族”现象在我国已出现苗头。“尼特族”是学术用语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简写“NEET”的音译,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的青年群体,即我们通常称呼的“家里蹲”。对此,应当注重向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防止这一现象蔓延。

导致青年群体变成“尼特族”的原因较多,无外乎压力二字。一些人往往在求职失败后一蹶不振,把自己困在家中,过上“啃老”的日子。这种日子过得越久,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就越重,走出家门再就业就越难。

显然,“尼特族”直接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间接对家庭养老也造成了冲击。如果越来越多青年长期赋闲在家,不仅会带来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还可能引起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通常,人们对“家里蹲”群体的普遍认知是,低学历、低就业欲望。然而,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尼特族”呈现出就业意愿强、学历层次高等特点。具体来说,很多“尼特族”对长期居家生活并不满意,渴望再就业。调查数据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尼特族”接受过高等教育,48.45%的受访者最高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其中20.08%为本科学历,可谓是“尼特”知识青年。

既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又有主动就业的意愿,一些“尼特族”缘何无法实现就业?这与一些人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社会关注度较低、就业帮扶不足等因素有关。发现这些题眼,解题也就有了方法。

很多“尼特族”曾经找过工作。未能实现就业,与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有密切联系。有些“尼特族”无法正确看待就业碰壁。他们往往一遇到失败就提不起精神,从而错过了更多就业机会。有些“尼特族”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原本能够找到工作,却因为对所谓“高大上”工作的执念,而放弃了一些工作机会。就业观念影响着广大青年求职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就业观念正了,就业的路才不会走偏。加强对青年群体就业观念的引导,能防止更多青年成为“尼特族”,更好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

有些“尼特族”靠自身力量回归职场比较难,这就需要社会伸出援手、予以帮助。“尼特族”长期居家,面对着与社会脱节、技能不足等问题。如果不接受必要的培训,即便走出家门这道“门槛”,他们也可能再次碰壁、灰心,加重居家倾向。因此,向他们提供再就业培训尤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帮助他们跟得上职场节奏,满足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尼特族”平均年龄为26.13岁,很多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不妨利用这一特点,为“尼特族”搭建网络培训、就业平台。有的人长期不与家人之外的人沟通,参加线下活动存在一定障碍。开展线上培训,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而且,“互联网+培训”“互联网+就业”等模式既高效又便利,可为“尼特族”搭建平台,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青年是最具活力的就业群体。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方能唤醒“尼特族”的生机活力,帮助他们步入职场,成就精彩人生。

【纠错】责任编辑:李明宇